当前,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规模不断扩大,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支持民营企业融资方面的积极作用,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。
1月31日,碧桂园地产集团已获批200亿元中票储架式注册发行额度。业内人士认为,碧桂园成为2023年春节后获批储架式注册发行的首家房企,也是获批规模最大的民营房企之一,展现了监管层对优质民营房企的坚定支持。
监管部门持续发力支持优质民企
(相关资料图)
2022年底以来,房地产政策利好频频落地,信债股“三支箭”齐发、金融16条、限购及公积金利率优化、购房补贴等利好为楼市复苏提供信心。
其中,储架式注册发行是“一次申报、分期发行”的市场化、法治化发债管理模式,即企业可在注册有效期内结合需求分次发行,有利于企业、投资人把握发行窗口、投资时机,提升市场投融资效率。
据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介绍,2022年支持房企发行债务融资工具2928亿元,同比增长11%。支持民营房企发行487亿元,同比增长24%;支持民营房企注册1415亿元,同比增长249%。4家优质房企共完成780亿元的储架式项目注册。中债增进公司为12家民营房企205亿元债券的发行提供增信支持。
步入2023年,多个监管部门表态持续发力支持房地产健康发展。1月初,央行银保监座谈会强调要落实好16条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,用好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,保持房企信贷、债券等融资渠道稳定,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。
1月17日,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指出,要“抓两头、带中间”。“一头”抓出险房企,一方面帮助企业自救,另一方面依法依规处置,该破产的破产,该追责的追责,不让违法违规者“金蝉脱壳”,不让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蒙混过关。切实维护购房人合法权益,做好保交楼工作。“一头”抓优质房企,一视同仁支持优质国企、民企改善资产负债状况。
多家券商机构维持“看好”评级
以碧桂园为代表的优质民营房企成为高层、监管及金融机构眼中的“示范生”,率先获融资支持。
2022年下半年,碧桂园获多项融资支持,先后获得增信担保成功发行两期共25亿元中票,并通过央地合作增信模式发行10亿元公司债,以及获得工商银行等十家银行逾3000亿元意向性综合授信支持,位居民营房企授信额度前列。
在完成这笔200亿元中期票据融资的同时,碧桂园还与民生银行签订了一笔境外融资协议。1月26日,碧桂园发布公告称,其已与中国民生银行香港分行订立融资协议,后者将向碧桂园提供最高达5000万美元等值的人民币定期贷款融资,自该贷款获首次提取日起计为期36个月。碧桂园在公告中表示,这笔贷款的所得款项将用于为一般营运资金需要进行融资,包括但不限于为未偿还的债项进行再融资。
境外融资逐渐恢复正常节奏。1月17日,碧桂园发布自愿公告,本金总额为6.25亿美元于2023年1月到期的4.75%优先票据已于2023年1月17日到期,碧桂园董事会宣布,截至本公告日期,公司已悉数偿还未偿还的票据金额及应计利息。
这是碧桂园2023年唯一一笔到期的公开发行美元债,偿付完毕后,碧桂园的境外偿债压力将有缓解。
目前,中信建投、申万宏源等多家券商机构均对碧桂园维持“看好”评级。申万宏源认为,“优质房企成长空间打开,并将同时受益于政策放松和格局优化双重利好,充分享受估值驱动、成长驱动双重红利。”
国金证券预计,在供给侧股债融资持续支持,需求侧宽松预期加大力度的背景下,尚未出险的民营房企有或更大的弹性,如碧桂园等房企,同时关联的物管公司在保交楼和经济复苏背景下,也有较大恢复空间。
优质民企强化发展优势
稳信用下随着融资渠道逐渐恢复,企业整体融资环境或将有所改善,央国企及优质民企将显著受益。
进入2023年,中央对房地产行业提出了新的期望和要求,政策全面发力,在供需、金融税收端不断释放积极信号。宏观形势的有利因素也在增多,行业整体有望逐步修复和进一步提升。
1月28日,在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“推动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”分论坛上,碧桂园集团总裁莫斌在发言中表示,碧桂园将企业的目标定义为“为社会创造幸福生活的高科技综合性企业”,在做好主营地产业务,尤其是在保交楼、保民生、保稳定的基础上,积极谋划高科技转型升级。
莫斌指出,2022年,碧桂园全年权益销售额3574.7亿元,居行业第一;全年累计交付近70万套房,且不存在逾期未交付情况,也无一笔贷款逾期和公开市场债务违约。他还强调,碧桂园集团将围绕科技攻关与高质量发展,继续积极探索房地产新发展模式。
展望未来,亿翰智库认为,一方面企业将真正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向追求经营质量,另一方面,企业间的竞争格局将发生明显变化,在这一轮中坚挺的企业有望继续保持领先优势。
克而瑞分析认为,在行业调整期下,企业也更应该回归产品,加强产品力打造、持续关注产品升级迭代,在日趋加剧的行业竞争中强化发展优势。
南都·湾财社记者 王艳玲